2025年4月1日下午,中国人民大学张勇先教授应邀到我集团开展学术讲座,讲座由我集团教师刘额尔德木吐研究员主持。
张勇先教授结合自身求学、教学、支教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经历,围绕文化自信与语言自信的关系展开讲解,强调语言能力不仅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,更是传达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。他指出,当代外语学习者肩负着通过英语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。

讲座中,张教授深入剖析了英语词汇的历史来源及语体风格特点,指出英语是一种融合了古英语、法语和拉丁语等成分的杂交语言,不同来源的词汇在使用中承载着不同的语气与语域功能。他以丘吉尔演讲中古英语词汇的使用为例,阐释了语言形式如何与民族情感相呼应,并强调在国际传播中选词造句的重要性。
在语言与文化翻译方面,张教授结合“文化负载词”的表达难点,分享了自己在教材编写与翻译实践中的体会,指出语言转化不仅关乎字面意义,更涉及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。他还列举了澳大利亚英语中“bloody”等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差异,引导听众关注语用习惯背后的文化意涵。
此外,张教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应从讲好家乡故事开始。他鼓励学生立足本土文化资源,提升语言表达能力,在语言学习中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播意识。他也提及自己在鄂尔多斯支教时的语言推广与教材开发工作,展示了语言教育服务社会、沟通文化的实际价值。
在交流环节,张教授以幽默生动的语言,与听众探讨了英语成语教学、中国学生词汇学习现状等话题,并介绍了自己主编的《英语成语1000条》《英语小史》等出版物的编写初衷与使用情况。

专家介绍:张勇先,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荣誉博士,中国人民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名誉主任。自1994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太阳成集团tyc122cc任教,曾任外语学院院长。长期从事英语发展史、跨文化传播、语言教学等领域研究与教材编写工作,著有《英语语言文化概览》《英语成语1000条》《英语小史》《英语发展史》等著作,近年来积极参与语言公益项目,致力于用语言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。